她出身江南書香,卻用β衰變實驗顛覆科學認知;他是袁世凱之孫,卻以高能物理叩開宇宙大門。這兩位才華橫溢的青年在伯克利相遇,終身的物理研究生涯從此起航,相知相伴的人生也由此開始。他們就是物理界的“神仙眷侶”——吳健雄和袁家騮 。
吳健雄
“原子彈之母”“東方居里夫人”“核物理女王”“物理學第一夫人”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吳健雄是核物理學家,被譽為“東方居里夫人”“原子彈之母”,在物理學研究方面,她是哥倫比亞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原子核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首位女性院士。她參與了曼哈頓計劃,參與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 。實驗證明了宇稱不守恒,打破科學界一直以來認為宇稱守恒的假定。
吳健雄女士生平
1912年,吳健雄出生,她系健字輩,排行第二,族人依“英雄豪杰”命名,故得名健雄,父親吳仲裔希望她胸懷遠大的志向,不讓須眉,積健為雄。
1930年,考入中央大學數學系。
1931年,轉入中央大學物理系。
1934年,畢業于中央大學物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受聘到浙江大學任物理系助教。
1940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博士學位。
1944年3月,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教,并參與美國制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
1956年12月,吳健雄躬身力行,用實驗證明了宇稱不守恒。
1958年,晉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72年,任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教授,并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吳健雄在工作
1973年,和其丈夫袁家騮歸國省親,并在北京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
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7年2月16日,在紐約病逝,享年85歲。
2021年2月11日的國際科學女性日,吳健雄登上美國郵政局發行的永久郵票,此前獲此同等殊榮的有愛因斯坦、費米、費曼等人類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吳健雄登上美國郵政局發行的永久郵票
嚴謹求實 不讓須眉
1936年,吳健雄在家人的的支持和資助下離開家鄉遠赴美國留學。在輪船抵達美國之初,她原本只計劃在舊金山停留一個禮拜,然后就東行前往密西根大學念書。但陰差陽錯地,她踏進了伯克利的校門,開啟了她的核物理研究之路。彼時的伯克利群星閃耀,發明出第一部回旋加速器的勞倫斯和曼哈頓計劃的領導者奧本海默先后都擔任過吳健雄的導師。
作為伯克利僅有的幾名女學生,在校期間,吳健雄刻苦學習,成績優異,得到了奧本海默賞識,開始在原子核物理界嶄露頭角。吳健雄的博士論文工作是關于鈾核的裂變,這在當時是高度敏感的內容,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才被公開。然而,即便當時她已經有重要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根深蒂固的性別偏見和愈演愈烈的種族歧視,畢業后仍舊很難找到工作,只能在導師的的課題組擔任研究員。實際上,當時全美國排名前20的研究型大學中,沒有一所大學的物理系有女性教職工。
當時,“曼哈頓計劃”進入成熟階段,尚未解決的問題一是濃縮鈾元素、并使其達到臨界質量,二是有效引爆的技術問題。在奧本海默的推薦下,吳健雄作為唯一的華人物理學家加入了“曼哈頓計劃”,扮演了一個低調卻至關重要的角色。她的一項關于鈾原子核分裂后產生的氙氣對中子吸收截面研究的實驗結果,解決了核反應堆因放射性惰性氣體氙的影響而使核分裂反應停止的問題,對“曼哈頓計劃”的完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的一個沙漠中,人類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標志著核武器的誕生,人類社會進入核時代。
吳健雄和NBS科學家
1956年李政道告訴吳健雄,他和楊振寧想知道宇宙中是否存在一些可能會違反宇稱守恒定律的基本粒子。然而,兩人都是理論物理學家,不可能自己去開展實驗。為了驗證李政道和楊振寧的假說,她放棄了原本已經安排好的行程,成立了一個合作實驗小組,開始了細致而艱苦的工作。一個穿著旗袍的東方身影穿梭于各個實驗室,不舍晝夜。
同年12月,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吳健雄在結束一場持續了整個夏秋季節的物理實驗后,從華盛頓搭乘末班火車前往紐約,向宇稱不守恒理論的提出者——楊振寧和李政道——帶去了她的實驗結果。這一結果驗證了楊、李二人的觀點,即“宇稱在β衰變中不守恒”,直接推翻了此前統治整個物理學世界的關于宇稱守恒的基本假定。
楊振寧后來回憶,當時整個物理學界都認為左右當然應該絕對對稱,吳健雄也成了一些大物理學家冷嘲熱諷的對象。她為什么有勇氣去做一個大家認為無希望的實驗?是否希望僥幸發現左右并不完全對稱?楊振寧說,“我認為不是,這不是她做人做事的態度。她認為鈷60是否左右對稱是原則性的基礎問題,當然應該去研究。不計后果,這是她的過人之處。”正如吳健雄所說,“永遠不要把所謂不驗自明的定律視為是必然的”。
1957年10月,楊振寧和李政道成了歷史上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而吳健雄與它失之交臂。
1957年1月15日,吳健雄和她的同事,包括后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右),在哥倫比亞大學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他們的突破性發現
在12月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楊振寧指出了吳健雄實驗的重要性。他在諾貝爾委員會以及與會嘉賓的面前直言,宇稱不守恒的發現離不開吳健雄團隊的工作。李政道后來也極力爭取,希望諾貝爾獎委員會肯定吳健雄的工作。奧本海默也公開表明,吳健雄應該共同分享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盡管沒有獲得諾獎,但吳健雄獲得了美國科學界的廣泛認可,成為首位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頒發的科姆斯托克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美國物理學會首位女性會長、首位沃爾夫物理學獎得主,也是首位在世時就有以她命名的小行星的科學家,2021年登上美國郵政局發行的永久郵票。
袁家騮
美籍華裔高能物理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生前是中國臺灣同步輻射研究中心指導委員會主席。
袁家騮,美籍華人物理學家,袁世凱之孫。1932年畢業于燕京大學,1936年獲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師從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密立根。專攻無線電、高能物理與宇宙線研究,曾在普林斯頓大學、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從事粒子加速器研發,參與早期核物理實驗。他與妻子吳健雄(“東方居里夫人”)合作密切,共同推動實驗物理學發展。1949年起在布魯克海文任資深研究員30年,促成中美高能物理合作,1973年率首個美國科學代表團訪華。晚年任南京大學等校名譽教授,獲頒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畢生致力于粒子物理研究與中美科技交流。
袁家騮先生生平
1912年5月31日在河南安陽誕生。其父袁克文是袁世凱的庶出兒子,因為寫下“絕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詩句影射洪憲帝制,最后被軟禁而失寵。袁家騮先生因此遠離北平,和母親長居老家農村。
1930年他轉入燕京大學物理系,師從中國著名物理學家謝玉銘教授。他對無線電特別有興趣,利用課余進行無線電通信的研究。
1932年畢業,再入該校研究院攻讀學位。
1934年獲得碩士學位。
1936年考入美國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同年8月的一天下午,在學生會主席Victor楊的引薦下,吳健雄見到了袁家騮先生。他帶吳健雄參觀了物理系,會見了系主任柏基這位為伯克利成為美國物理重鎮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物,從此打消了吳健雄東去密西根大學的計劃,兩人成了同學。
青年時期的袁家騮
1942年5月30日,他與吳健雄結婚。婚禮由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院長、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密立根教授及其夫人主持,并在密立根院長的花園進行。
袁家騮和吳健雄的婚禮在密立根院長的花園進行
1947年—1949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時,他用自動跟蹤設備和分析系統探測分析宇宙線,對其中中子成分的起源作了研究,第一個證明了中子不是來自宇宙空間,而是產生于大氣層內的次級粒子。1949年他參加建造3GeV高能質子加速器(稱為宇宙加速器)的工程,負責設計并建成了國際上第一個特殊高頻系統(要求在1秒內頻率增加13倍)
1953年這臺加速器運轉成功后,他用π-p散射第一個證明了π介子和質子有共振現象。他還研究了K-p和p-p等散射過程,測量了這些過程的截面及其能量的關系。
1967年起,他利用高能質子、介子和電子作實驗,證實了在X射線區域內,任何粒子產生出來的穿越輻射X射線總能量同這粒子的能量成正比。他還對穿越輻射探測器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改進,利用超低溫金屬顆粒(過熱超導顆粒,約15μm大?。┠墚a生穿越輻射并兼作探測的性質,增強了這種探測器的實用性。
1972年榮獲古根海姆獎金。同年11月6日,他陪同中國科學家代表團訪西歐核子研究中心,從而成為新中國建立后代表西方與中國物理學家直接接觸的第一人。
1981年—2003年,袁家騮頻繁往返于中國大陸和臺灣省之間,全程參與了臺灣第三代同步輻射加速器建設,參與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合肥同步輻射加速器研制,并促成了南京大學等4所高校的學者赴中國臺灣進行同步輻射加速器的研制與使用的學術交流與訪問。
2003年2月11日下午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91歲。
精益求精 心懷祖國
袁家騮的科研成就以嚴謹的實證為核心。例如,在宇宙射線中子來源的研究中,他挑戰了當時學界普遍認為“中子來自宇宙空間”的結論。通過設計充氣密封探測器,結合氣球、飛機等多維度實驗,最終證明中子實為初級宇宙射線與地球大氣碰撞的產物,徹底修正了傳統認知。這一突破不僅依賴理論創新,更需對實驗細節的極致把控——他甚至在高壓設備中消除火花放電干擾,確保數據精確性,體現了“大膽假設,嚴謹驗證”的科學態度。面對新興領域的不確定性,他始終以實證精神推動研究,他強調“科學需要大膽假設,更需要嚴謹驗證”。
袁家騮夫婦受到周總理接見
袁家騮雖然長期身在海外,卻沒有忘記自己的根在中國。報紙上祖國的新貌,牽動著袁家騮夫婦的心。袁家騮夫婦在紐約時很喜歡聽《人民日報》海外版上的文章,他們非常關心中國的建設和發展。袁家騮生前總是說,中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政策這么好,一定要盡力為家鄉多做一些事情。
袁家騮和吳健雄都是1936年離開中國的,在闊別故土37年后,于1973年首次回到家鄉。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他們。這次會面給袁家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生前曾說:“周總理的一席話讓我深受感動,激發了華人的上進心。許多華人在國外努力拼搏,取得了出色的成績,對推動世界科學的進程做出了賈獻。這就是中國人,永遠都不甘落后的中國人?!?/p>
袁家騮和吳健雄
從那以后,袁家騮夫婦數次回到中國訪問講學,1981年起的12年間,在袁家騮夫妻的全程參與下,中國的同步輻射器于1993年10月正式啟用。這一成果使中國人在這一領域取得了與美國、歐洲在世界鼎足三分、在亞洲第一的地位。在這期間,他們還奔波于海峽兩岸,關心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合肥同步輻射加速器的研制計劃,并促成南京大學等4所高校的學者赴臺進行同步輻射加速器的研制與使用的學術交流與訪問。袁家騮一直認為中國近年來的科技進展很好,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人對世界的貢獻會更大,中國人在世界上將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中國學者在科學研究上也將有更突出的成就。
袁家騮和吳健雄在南京大學指導實驗
吳健雄,從“原子彈之母”到證明宇稱不守恒,性別與種族的桎梏從來都不能阻擋吳健雄探索世界。她的實驗成果開創了新時代、推翻了經典物理學,顛覆了人類對自然的傳統認識。她的學術成就,打破了科學界以男性為主導的局面,為女性和有色人種進入西方國家大學教職打開了大門?!笆廊说难酃饣蛟S分男女,微小的原子與核子卻不會。她用一生都在踐行父親的期望——不讓須眉,積健為雄。
袁家騮,作為袁世凱家族后裔,他以超然姿態走出歷史陰霾,用物理實驗研究在微觀世界鐫刻下自己的科學印記,在宇宙線研究、高能加速器建造等領域屢建奇功。尤為可貴的是,他始終以赤子之心架設中美科學交流橋梁,晚年多次回國講學、捐贈珍貴實驗設備,助力中國同步建設實驗裝置。這位穿梭于東方與西方之間的科學使者,用畢生實踐詮釋了"科學無國界"的真諦,其學術遺產至今仍在高能物理領域綻放異彩。
吳健雄和袁家騮用畢生詮釋了何謂"科學無國界,學者有故土"。他們不僅是20世紀物理學的雙子星,更是中華兒女仰望星空的永恒坐標。
廣大科技工作者更要繼續弘揚科學家精神,爭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創造者、建設科技強國的奉獻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踐行者、良好社會風尚的引領者,堅持“四個面向”,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資料綜合整理自:
1、[鉤沉]《奧本海默》里沒提到的這位華人女物理學家,為何讓奧本海默念念不忘
2、哥大中國人物史 | 吳健雄:不讓須眉,積健為雄
3、胡適的“100分”學生吳健雄
4、南京大學杰出校友吳健雄院士榮登美國永久郵票
5、文質儒雅嗜書如命的袁家騮
6、斯人長逝風范存追憶著名高能物理學家袁家騮
7、袁家騮和他的科學貢獻
8、袁家騮:科研巨匠,為祖國奉獻終身的中國科學家
來源:文化宣傳辦
審核:吳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