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不僅關心關愛科技工作者的成長和發展,更注重用科學家精神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王明貞
中國近代著名統計物理學家、中國物理學的女性拓荒者、清華第一位女教授,在布朗運動理論領域取得開創性成果,是20世紀中國女性科學家的杰出代表。
王明貞生于蘇州學術世家,幼年接受新式教育,面對性別偏見,她堅持學術理想。1938年赴美留學,1942年獲密歇根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師從統計物理權威G.E.烏倫貝克。其博士論文《布朗運動的理論》突破性提出積分方程法,推導出自由粒子和簡單諧振子的布朗運動。留美期間,她先后任職于麻省理工學院雷達實驗室和諾特丹大學,參與二戰軍事科研。1955年沖破阻撓回國,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創建理論物理教研室,培養大批骨干人才。特殊歷史時期歷經坎坷仍堅持科研,晚年整理完成《布朗運動理論》專著。
王明貞女士生平
1906年10月3日,王明貞出生于江蘇蘇州,她從小形成了寧靜和富有涵養的個性。
1923-1926年在上海晏摩氏女中學習,成績優異。
1929年由于她哥哥王守競(著名的物理學家)從美國歸來,由他擔負了王明貞上大學最后一年費用。1928-1932年在燕京大學物理系學習,取得學士、碩士學位。
1932-1938年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數理系任教。
王明貞青年時期
1938年,吳貽芳校長向美國密歇根大學推薦王明貞,榮獲4年全額獎學金。在密歇根大學時她學習成績優異,曾獲得過3個金鑰匙榮譽獎,獲得當時全美學生的最高榮譽獎。
1942年,她的博士論文“玻耳茲曼方程不同解法的研究”,研究了玻耳茲曼方程不同解法并首次獨立地從福克—普朗克方程和克雷默方程中導出自由粒子和簡單諧振子的分布函數。
1945年,根據她的博士論文,她和導師在美國《近代物理評論》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為“布朗運動的理論”,推導出自由粒子和簡單諧振子的布朗運動。這篇文章發表后,50多年來一直作為研究布朗運動的最主要的文章之一,被頻繁引用。
1954年,歸國前夕的王明貞(右)與俞啟忠,他們手中捧的是申請回國的材料。
1938-1942年在美國密歇根大學物理系學習,取得博士學位。
1943-1945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雷達研究室任理論物理組副研究員。
1947-1949年在云南大學物理系任教授。
1949-1952年在美國諾特丹姆大學任副研究員。
1953-1955年在美國為爭取回國辭去工作。
1955在清華大學任教授。當時校內沒有科研的條件,她中斷了對布朗運動和“噪聲理論”的研究,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業。
1968年,已62歲的王明貞被“四人幫”迫害入獄。她在監獄里,想著自己沒有做過對不起祖國和人民的事,下決心一定要鍛煉身體,堅持活下去。
1973年11月9日,王明貞被釋放出獄。2010年8月28日,王明貞教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4歲。
1974 年,王家姐妹三人:王明貞(左)、三姐王淑貞(中)、七妹王守璨(右)合影。
百折不撓 越洋報國
王明貞祖上世代為官,其遠祖"王鰲"曾坐上明朝大學士的高位,相傳王鰲所做的文章為海內第一,無人可比。王明貞的祖父"王頌蔚"曾在晚清的軍機處任職,其祖母創辦了蘇州著名"振華女校",還是女權運動領袖。王明貞的父親也是著名的數學家、電機學家。出生于這樣一個名門望族的王明貞天資聰慧,不到10歲便可寫出一手好文章。但是父親和繼母不愿王明貞外出上學,終日叫她待在家中自學以便照看弟弟。祖母見到王明貞渴望上學的模樣,把她帶到振華女校接受教育。
盡管王明貞10歲才得以進學校學習,但因自身悟性高,學習刻苦努力,所以學習成績非常優異,不僅補上了以前沒有學習過的功課,還在學校中連連跳級、門門功課的都得了A。
在王明貞中學畢業想進大學深造時,繼母打定主意要把她嫁給自己好朋友的兒子。聞此消息,王明貞猶如晴天霹靂,拗不過父母的她只能同意和對方訂婚。男方給王明貞送出許多禮物,但王明貞始終無精打采,難展笑顏。萬幸的是,男方即將要出國留學,因此不能馬上舉辦婚禮,在這段時期,王明貞的姐姐從外國回來,看到王明貞的情況,姐姐當即表示自己會支持妹妹讀書,王明貞這才得以進入大學。
MIT雷達實驗室合影,二排正中為王明貞。
1928年,王明貞轉入北平燕京大學的物理系。在燕京大學完成學業后,王明貞希望能像哥哥姐姐們一樣去到美國留學深造,可父親知曉后堅決反對她的想法,并對她說,讓你一個女子完成學業,我已是十分寬容了,絕不可能再讓你去留學。
手握美國密歇根大學校錄取通知書的王明貞,因父親這一番話不得不打消出國念頭,幸而其姐姐說服父親,父親終于松口答應讓王明貞去美國深造。于是她在燕大念研究生的同時又做起助教,以賺取去美國的路費。在兩年的時間里,王明貞順利取得碩士學位,還攢夠了去美國路費,本以為終于能夠去美國的王明貞,因第一次的失約而被美國校方拒絕。但是王明貞并沒有就此放棄。這時,恰逢金陵大學的校長邀她去做老師,她便開始長達四年的教學生涯。
在這四年中,王明貞參加了留學考試,考取第一名的好成績,不料因性別再次被拒。兩次遭拒的王明貞仍然沒有放棄,她再次向校長表明自己想要出國留學的愿望。校長幫她寫了一封推薦信,寄往遙遠的密歇根大學。很快這封信就收到肯定回復,王明貞得償所愿踏上留美之路。王明貞在留學期間,成績依然是名列前茅,她僅僅用三年就讀完四年全部課程,以全A的好成績獲得博士學位。在密歇根大學,她對玻耳茲曼方程和布朗運動開展深入系統的研究,師從統計物理權威G.E.烏倫貝克。其博士論文《布朗運動的理論》突破性提出積分方程法,推導出自由粒子和簡單諧振子的布朗運動。與導師合作寫成“布朗運動的理論”一文。此文一直作為了解和研究布朗運動最主要參考文獻之一。
晚年王明貞
本想學成歸國的王明貞被“太平洋大戰”的爆發打亂計劃,聽從導師意見,去到麻省理工學院的輻射實驗室工作,八年后才得以回國。回國后不久,王明貞和同為研究員的丈夫再次前去美國進行研究。到美國不久便傳來新中國成立的消息,王明貞激動不已,想要立即歸國。
王明貞夫婦的回國之路,遭到美方強勢阻撓。從1953年起,她就開始著手辦理回國事宜,但是,事情卻并沒有如想像中那么容易。因為二戰期間她所從事的雷達研究,屬保密工作,移民局不肯輕易放她回國。為了表達她的回國決心,她毅然辭去美國諾特丹姆大學副研究員的職務。經過數年斗爭和談判,在我國高層的直接關懷下,1955年她和丈夫回到祖國,同船歸國的還有數十位莘莘學子。同年9月,49歲的王明貞進入清華大學,成為該校首位女教授。
回國后,夫婦倆便在清華教書,本以為可以安享晚年的王明貞,在“十年動蕩”中遭難,身陷囹圄。王明貞在獄中堅定信念,等待自己昭雪的一天。在陰暗潮濕的監獄中,她挨過了5年8個月的鐵窗生活。她想著自己沒有做過對不起祖國和人民的事,下決心一定要鍛煉身體,堅持活下去。后來王明貞被釋放時,審問她的人拒絕說出事因,僅用“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一語了之。出獄后,已經67歲的王明貞沒有說過怨言,而是抓緊時間,埋頭工作,一直到70歲才退休。
余振華
全球半導體制造龍頭臺積電(TSMC)副總經理、臺積電核心領導人之一、半導體領域的頂尖專家、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余振華現任全球半導體制造龍頭臺積電(TSMC)副總經理,是公司技術研發與量產推進的核心領導者之一。作為半導體領域的頂尖專家,他在先進制程技術的開發中扮演關鍵角色,助力臺積電持續引領行業創新。他于1990年代加入臺積電,憑借卓越的技術洞察力與管理能力,逐步晉升至研發部門高層。在其主導下,臺積電成功突破多項尖端技術瓶頸,開發出 CoWoS 技術,全新封裝技術InFO。挾此技術,他的團隊成功搶下蘋果處理器大單,推動全球半導體產業邁入新紀元。
余振華的技術領導力不僅推動臺積電技術版圖擴張,更重塑全球芯片產業生態。面對地緣政治與產業競爭,他正主導海外技術布局,助力臺積電在全球供應鏈中持續占據戰略制高點。
余振華先生生平
1955年,余振華出生于中國臺灣省基隆市。
1973年—1977年,就讀于臺灣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獲得學士學位。
1977年—1979年,就讀于臺灣清華大學材料研究所,畢業獲得碩士學位。1997年起,余振華開始在臺積電從事銅制程研發工作,以自力自主的方式,首先開發出0.18微米的銅制程,奠定了臺積電在先進制程技術的基礎。其后經不斷的努力,解決量產上的多重挑戰,150納米技術進入量產,開發出130納米技術,主導該產業確立銅制程取代鋁制程。
余振華青年時期
1982年—1987年,就讀于佐治亞理工學院,畢業獲得博士學位。
1987年—1994年,任貝爾實驗室研究員、項目負責人。
1994年—2002年,任臺積電研發部副主管、主管兼工藝模塊開發總監,加入臺積電研發部門制程模塊開發單位,負責開發關鍵技術。
1997年開始臺積電銅制程研發工作,建立臺灣第一座銅制程實驗室
2002年—2005年,任臺積電研發部先進收縮技術開發處處長。2003年以自主技術擊敗 IBM,一舉揚名全球的 0.130 微米“銅制程”一役,更是直接將臺積電推向世界的巔峰。
2005年—2007年,任臺積電先進模塊技術發展處資深處長。
2008年—2016年,任臺積電系統整合技術處資深處長,后任副總經理。余振華順利開發出 CoWoS 技術,全新封裝技術InFO,能讓芯片與芯片之間直接連接,減少厚度,騰出手機空間給電池或其他零件。挾此技術,他的團隊成功搶下蘋果處理器大單。從A11開始,接連獨吞兩代iPhone處理器訂單,后續更是憑借著余振華領導研發的CoWoS,InFO-PoP及TSV技術,臺積電成為iPhone 7的獨家芯片供貨商。
余振華
批判思考 使命必達
余振華的一身武功在求學時期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大學考進臺灣清華讀物理系,后轉攻材料工程。跨領域的學習令余振華思考更寬廣。他說,物理想得多,做得少,進入材料所后才做得多。由于有物理學的基礎,想得仍比原主修工科的同學還多些,這對我幫助很大。大學歲月是我成長最重要的時光,老師們敬業用功,學生們耳濡目染,受他們言教身教的影響極深。老師教的課業內容,現在可能不記得了,但那種敬業的精神,扎根工作的熱情,至今仍影響著他。
后來任職美國貝爾實驗室時,他感受到強烈的沖擊,面對來自各方的佼佼者,生怕跟不上,被淘汰。此時他心里不服輸的聲音響起,就會鼓勵自己"膽子大一點",細心學,細心做,加把勁再做,大膽打破框框,找更好的方法,做出興趣來,總有一天會成為這個領域里的頂尖人才。
臺積電在早期0.25微米制程時代,被對手公司追得很辛苦,研發主管還因此換了好幾位。余振華說"技術要自己做才有根!"他的"使命必達"信念得到主管肯定,將開發0.13微米銅制程的重任交付給他。"沒問題,只要公司要做,我一定deliver。"余振華帶著一組不到四十人的研發團隊下臺南,一待就是一年半。每天早上開會前第一件事,就是打聽對手做出來了沒?“沒有?好,我們繼續干!” 全球最聰明的腦袋都在想盡辦法研發,也都為此投入了大筆資源,為何余振華最終得以率先沖線,取得成功,把對手遠遠甩在后頭?他透露秘訣就在"減少似是而非的不確定性"。這套批判性思考的模式習自他最尊敬的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余振華說,“世上似是而非的事太多了,先要想得清楚,才能少走冤枉路;在不確定因素太多時,寧可先做些小的實驗來試水溫,把似是而非的因素排除到最低。”余振華談技術研發時說 ,"我不要抄襲,就要跟別人不一樣!不需要別人技術移植,要就自己做,成果要比別人好多倍!"
余振華當選中央研究院第34屆院士
余振華享受工作帶來的種種挑戰,在高科技行業工作,常被人問是否很累?他說,辛苦是一定的,如果是被迫的,滿心不情愿,常常覺得累;但如果以主動的心胸,追尋努力的價值,樂在其中,深信因為有自己的一份投入,其成果必將有所不同。感受上的不同,帶給工作不同的意義,就是他在學校學到的人生秘訣。
余振華的職業生涯,是半導體產業技術與領導力結合的典范。從求學期間的學術積淀,到臺積電三十余年的深耕,他以工程師的嚴謹與管理者的遠見,推動半導體制造技術不斷突破物理極限。他主導的每一次制程躍遷,不僅是臺積電技術領先的基石,更重塑了全球芯片產業的競爭格局。
王明貞,她以纖弱之軀沖破性別的藩籬,又以赤子之心跨越重洋阻隔,將畢生才學傾注于故土的科學荒原。戰火紛飛中埋首實驗室的孤影,清華園內傳道授業的背影,她用百年光陰詮釋了何謂“科學無國界,學者有歸途”。
余振華,是臺灣科技人奮斗的縮影,亦是科技水平不斷攀登的鮮活證明。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風云激蕩的今天,他仍立于浪潮之巔,以技術信仰與戰略定力,引領臺積電在創新與挑戰中書寫新的產業傳奇。
習近平總書記說:“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科學充滿未知,探索永無止境。在科學家精神指引下,我國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肩負起歷史重任,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和奮斗姿態,投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書寫更多創新故事。
資料綜合整理自:
1、物理學家王明貞:欲歸國被美國多次阻撓,回國后蒙受6年冤獄
2、清華首位女教授:32歲留美,49歲回國,62歲入獄,活了104歲!
3、 她是清華第一位女教授,一生僅發表11篇論文,卻是世界公認的大師
4、為臺灣扎技術的根 清華校友余振華獲臺灣地區領導人科學獎
來源:文化宣傳辦
審核:吳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