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的浩瀚星空中,女性從未缺席。她們以智慧與勇氣,打破桎梏,探索未知,編織科技世界的未來。她們的科學家精神——對祖國的熱愛、對挑戰(zhàn)的突破、對創(chuàng)新的執(zhí)著——點滴積累匯聚成星辰大海,在這茫茫星海中,閃耀著女性的光輝。她們的力量不僅閃耀在實驗室、企業(yè)和學術(shù)殿堂中,更如同一盞明燈,照亮著后來者的前行之路。
謝希德
“中國半導體之母”、中國半導體表面物理理論奠基人、新中國第一位大學女校長
來源:全國婦聯(lián)女性之聲
謝希德,這位生于1921年與中國共產(chǎn)黨同齡的科學家,一生忠誠于黨、忠誠于祖國、忠誠于人民,在新中國百廢待舉的年代,以她瘦弱卻堅韌的身軀不懈奮斗,為我國半導體物理、表面物理理論研究撐起了一片天,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新時代的中國科學家精神。
她如同一位斗士,于滿身病痛中在教育、科研領域奮斗了數(shù)十載,更為我國留下培養(yǎng)了寶貴的第一批半導體人才。
謝希德女士生平
1921年,謝希德出生在著名的物理學世家。父親謝玉銘精確測定了氫原子的光譜結(jié)構(gòu),被楊振寧稱為“最接近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成果”。幼時的謝希德最愛呆的地方是父親的書房,“中國需要科學”是她最喜歡的“童謠”。
1946年,謝希德從廈門大學物理系畢業(yè)后赴美留學,先后獲史密斯學院碩士學位、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
年輕時的謝希德
1951年,謝希德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后,開始謀劃回國。次年,謝希德冒著風險,懷著對祖國熾熱和執(zhí)著的愛,沖破重重阻撓毅然回國。
1956年5月,謝希德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同年秋她被國務院調(diào)到北京大學共同創(chuàng)辦半導體物理專門化,黃昆任教研組主任,謝希德任副主任。
1958年,由謝希德和黃昆合著的《半導體物理》一書問世。同時,第一枚單晶硅、第一塊半導體材料和第一支晶體管也在她的努力下誕生。
1983年,謝希德?lián)螐偷┐髮W校長,成為了新中國高校第一位女校長。
1982年,謝希德在復旦大學物理樓辦公室
心懷祖國 辦學育人
1949年,在麻省理工攻讀碩士的謝希德收到了一條令人振奮的消息:新中國成立了!謝希德難以抑制激動的心情,“巴不得馬上回到中國!” 多年以后,在上海舉辦的教師節(jié)晚會上,有人問謝希德:“50年代,是什么力量使您沖破重重阻撓毅然回國?”謝希德蹣跚地走到主席臺,話筒傳出蒼老而有力的聲音:“我愛中國!”
謝希德接受學生提問
1956年,我國開始制定12年科學技術(shù)發(fā)展規(guī)劃,中國第一個半導體專門化培訓班在北京大學成立,北大的黃昆任主任,復旦的謝希德任副主任。幾乎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這個班兩年間系統(tǒng)地培養(yǎng)了我國第一批半導體專業(yè)人才200多名,成為我國半導體人才的主要發(fā)源地。同時,黃、謝二人合著的《半導體物理》,開創(chuàng)了我國半導體領域?qū)W科的先河。
在國際上,半導體是1948年才拉開帷幕的科學,而在1956年后,中國的半導體科研竟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遍地開花,這其中,謝希德功不可沒。她開啟了中國半導體從無到有的“破冰”之路,也奠定了中國芯片事業(yè)的基礎。
1983年,謝希德在大教室講課:“做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大學生”
為了搞好教學科研的開放與國際交流,謝希德親自為出國留學的學生寫推薦信。作為校長,謝希德的眼光長遠而犀利。她力排眾議,率先在國內(nèi)打破綜合大學只有文科、理科的蘇聯(lián)模式,增設了技術(shù)科學學院、經(jīng)濟學院、管理學院等多個學院,將復旦變?yōu)橐凰鶕碛腥宋目茖W、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shù)科學和管理科學的綜合性大學。
“送師生出去,讓知識回來”,謝希德送出去的師生幾乎在留學期滿后都回到祖國,并成為學術(shù)界的中堅、國家的棟梁。
謝希德與學生
幾十載耕耘不輟,讓人們甚至謝希德自己都忘卻了她是一位飽受癌癥折磨了34年的老人,她住院期間唯一的要求是要一部電話,讓她接通便攜電腦。因為腿不能彎曲,她只能站立工作。她每天接發(fā)很多電子郵件,處理大量的事務,直到發(fā)生急性心衰和呼吸衰竭,搶救之后,再也無法站起,才不得不停止工作。
林蘭英
“中國半導體材料之母”、“中國太空材料之母”、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協(xié)副主席
林蘭英,半導體材料學家,我國半導體科學事業(yè)開拓者之一。先后負責研制成我國第一根硅、銻化銦、砷化鎵、磷化鎵等單晶,為我國微電子和光電子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負責研制的高純度汽相和液相外延材料達到國際先水平。開創(chuàng)了我國微重力半導體材料科學研究新領域,并在砷化鎵晶體太空生長和性質(zhì)研究方面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績。
在她 85 年的生命歷程中,她抗爭過,失敗過,成功過,遺憾過…… 她將她的一生奉獻給了她敬愛的祖國和鐘愛的半導體科學事業(yè),無愧于“為國為民的國之脊梁”這個稱號。
林蘭英女士生平
1948年,林蘭英只身前往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迪金森學院留學。
1955年,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固體物理學博士學位,是該校建校以來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人,也是第一位女博士。
1957年,林蘭英謝絕了美國公司的高薪挽留,懷著矢志報國的滿腔熱情,從大洋彼岸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國,并進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1957年,林蘭英團隊研制成功第一根鍺單晶,次年研制成功中國第一根硅單晶。
1955年6月 林蘭英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固體物理學博士學位后留影
1960年起,首次提出用汽相外延和液相外延法制取砷化鎵單晶,砷化鎵汽相外延電子遷移率長期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1961年,制造出中國第一臺開門式硅單晶爐,次年拉制成中國第一根無位錯的硅單晶,無位錯達國際先進水平。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80年代,她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在太空微重力條件下拉制砷化鎵的設想。1987年8月,中國終于在第九顆返回式人造衛(wèi)星上拉制出了第一塊高質(zhì)量低缺陷的砷化鎵單晶。
利國利民 奉獻身心
1957年,她收到了一封特殊的“家書”。中國科學院希望她能回國,開創(chuàng)咱們自己的半導體事業(yè)。拿著那封“家書”她哭了,終于等到這一天,她想家了。
得知她要回國的消息,美國方面坐不住了。先是給她漲薪,可林蘭英說:“我來美國不是因為錢,那更不可能因為錢留下。”
她終于還是回來了,同時回來的,還有她帶的那兩盒“藥”。這可不是簡單的“藥”,而是單晶硅以及單晶鍺。這兩種半導體材料,在當時價值20萬。它們的出現(xiàn),也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半導體方面的研究進展。在林蘭英的帶領下,我國僅用了半年的時間,便成功地拉制出了中國的第一根鍺單晶。
1958年 林蘭英在實驗室工作
1986年,起初林蘭英想通過國際合作開展太空砷化鎵單晶的生產(chǎn)合作,而在當時的空間科學研討會上,德方專家態(tài)度傲慢,對我國的技術(shù)力量極為不屑。這反而激發(fā)出林蘭英強大的民族責任感,她決定利用我國的返回式人造衛(wèi)星,自力更生開展這一研究工作。從1987年到1990年,林蘭英進行砷化鎵單晶太空生長實驗3次,均獲得成功,并用它研制成半導體激光器。林蘭英也因此被人們稱為“中國半導體材料之母”。
林蘭英不僅是一位杰出的科學家,還是一位熱情的教育家和活躍的女性社會活動家。她在大中小學作過多次報告,接受過多家媒體的采訪。她結(jié)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鼓勵婦女自尊、自愛、自強,有事業(yè)心和進取心,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在林蘭英的號召下,中國的廣大婦女們滿懷著愛國熱情,不斷挑戰(zhàn)自我,突破極限,熱情地投身于科學事業(yè)中。
謝希德,作為中國芯片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她在中國半導體物理學科和表面物理學科研究中發(fā)揮了關(guān)鍵作用,不僅推動中國半導體事業(yè)發(fā)展,同時將半導體技術(shù)薪火相傳,為中國“芯”的培養(yǎng)第一批寶貴人才。
林蘭英,從事半導體材料科學40年,是中國半導體材料科學的奠基人,對中國半導體材料科學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她們在科研道路上克服了種種困難,永遠充滿干勁,挑戰(zhàn)自己,不斷突破自己。憑借滿腔的愛國熱情、強大的自信、持久的毅力、寬廣的心胸,在科學界詮釋了真正的“女性力量。
謝希德與林蘭英的精神,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探索者不畏艱險,鍥而不舍,勇攀科技高峰。
資料綜合整理自:
1、新華社:百年誕辰之際,憶中國“半導體破冰者”、首位大學女校長謝希德
2、謝希德:新中國第一位女大學校長
3、中國的半導體之母:林蘭英
4、林蘭英:當之無愧的“中國半導體材料之母”
來源:文化宣傳辦
審核:吳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