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及文化

打造中國高端電子材料研發創新中心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科研機構。

黨史教育 文化活動 芯星啟明

致敬科學家丨林俊德和趙忠堯

發布時間:2025-03-15

0.png

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學救國、科研報國、科教興國、科技強國偉大事業,攻堅克難,砥礪奮進,在長期的科學實踐中作出非凡貢獻,鑄就了獨特的科學家精神。

科學家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科技強國建設的重要動力。新時代新征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科技創新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1.jpg

林俊德

爆炸力學工程技術專家、少將軍銜、中國工程院院士、總裝備部某試驗訓練基地研究員。

“大漠,烽煙,馬蘭。平沙莽莽黃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劍河風急云片闊,將軍金甲夜不脫。戰士自有戰士的告別,你永遠不會倒下。”

林俊德,這位中國爆炸力學與核試驗工程領域的著名專家,他扎根邊疆52年,把青春和生命融入大漠戈壁,然后化為一朵永不凋謝的“馬蘭花”,永遠守護著那片他摯愛一生的事業和土地。 


林俊德先生生平

1938年,林俊德出生于福建省永春縣山區的一個普通家庭。

1955年8月,林俊德考入浙江大學機械系機械制造專業。

1958年,大學三年級的林俊德和同學張文斌受領了研制新型液壓馬達的科研任務,二人研制出了浙江大學歷史上第一臺液壓試驗臺。

2.jpg

學生時期的林俊德

1960年9月,林俊德以全班最高分的成績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國防部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某研究所工作。單位又派他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進修兩年。

1963年5月,林俊德接受了研制測量核爆炸沖擊波壓力自記儀的任務,并擔任組長。

1964年,林俊德研制的“林氏”壓力自記儀,在中國第一顆核爆試驗中首戰立功。

1967年6月17日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林俊德完成了核試驗爆炸數據的采集任務。

3.png

林俊德在做實驗

1969年冬,中國進行了首次地下核試驗。林俊德和戰友從大山深處的平洞試驗到戈壁灘上的豎井試驗,先后建立了10余種測量系統,為中國地下核試驗安全論證和工程設計提供了重要數據 。

1981年,任總裝備部某基地研究所力學研究室主任。

1989年,任總裝備部某基地研究所科技委副主任。

1990年,任總裝備部某基地科技委副主任。

4.jpg

林俊德照片

1993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99年,出席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

1999年9月18日,林俊德應邀出席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扎根科研 鞠躬盡瘁

1964年,林俊德來到了核試驗基地的大本營——馬蘭。此后的32年間,中國共進行了45次核試驗,林俊德無一缺席,始終在試驗第一線。

1964年10月16日,中國進行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時,林俊德及其項目組自主研制的鐘表式壓力自動記錄儀,第一時間準確測得了核爆炸的沖擊波參數,立下大功。

正是這些數據成了判斷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與否的關鍵依據。該儀器是林俊德在技術資料和實驗設備缺乏的情況下,從鐘表構造中獲得啟發,就地取材,用自行車打氣筒、戈壁灘上的硬木等“土設備”制成的。經歷了第一次核爆后,林俊德認識到,要保國家安全、挺民族脊梁,國防科技必須自主創新,也更加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與使命。

5.jpg

林俊德在做實驗

1966年冬,中國氫彈原理塔爆試驗前夕,林俊德迎來新的任務——用壓力自動記錄儀測量高空沖擊波,該任務的難點在于如何在地面開展自動記錄儀的高空耐低溫試驗。在多次野外測試未果后,為了真實模擬高空零下60多攝氏度的低溫環境,林俊德和同事背著儀器登上海拔3000多米的天山,在夜間最寒冷的時候進行低溫試驗。林俊德最終研制出了高空壓力自動記錄儀,為中國首次氫彈試驗飛機投彈安全論證提供了科學依據。

為了限制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發展核武器,早在1963年中國研制原子彈之初,蘇聯、美國、英國聯合簽訂了《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為了打破蘇、美、英等超級大國的核壟斷,中國決定開展地下核試驗研究,林俊德的“戰場”也從高空轉到了地下。從大山深處的平洞到戈壁灘上的豎井,都曾留下他的足跡。

1969年9月23日,中國首次平洞地下核試驗成功。此后的數十年,林俊德潛心致力于地下核爆炸應力波測量技術研究,先后建立起10余種測量系統,并將地下核試驗應力波測量技術向核試驗地震核查技術拓展。

6.jpg

林俊德(左一)和參試人員完成任務后合影

2012年,林俊德被確診為“膽管癌晚期”。從確診到死亡的27天時間里,他放棄延長生命的機會,選擇戴著氧氣罩、渾身插滿管子忍著劇痛坐在臨時搬進病房的辦公桌前,整理分類電腦里的科研技術資料。

辦公桌前的林俊德止不住地顫抖,他的手已經握不住鼠標了,醫生要求他休息一會兒,林俊德卻說道:“坐著休息,不能躺,坐著比躺著好,一躺就起不來了。”

7.jpg

林俊德臨終前仍在堅持工作

短暫的休息之后,林俊哲又忍著劇痛繼續工作了一個小時,此時的林俊德的各項生命體征已經瀕臨極限的邊緣,回到病床上之后林俊德很快就陷入了昏迷之中,在彌留之際,他再三叮囑自己的老伴兒,“死后,將我埋在馬蘭!”

林俊德臨終前交待后事一切從簡,不給組織添麻煩。林俊德去世后,他的老伴黃建琴把組織慰問的十萬元作為他的黨費全部上交。


8.jpg

趙忠堯

物理學家、中國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業的開拓者、我國核物理研究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原子能之父

他以畢生精力從事科學和教育事業,悉心培養了我國幾代科技人才;他用一生寫一份答卷,將最閃亮的篇章匯入了祖國最壯麗的事業。他就是趙忠堯——我國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和宇宙線研究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

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所言:凡是從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末在國內成長的物理學家,都是經過趙老師的培養,受過趙老師的教育和啟發的。


趙忠堯先生生平

1902年6月27日,趙忠堯出生于浙江省諸暨縣。

1924年,趙忠堯畢業后任國立東南大學助教。

1925年,趙忠堯從東南大學畢業后任清華大學助教。 

9.png

學生時期的趙忠堯

1927年,趙忠堯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從師于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密立根教授。

1929年底,趙忠堯發現硬γ射線的高能量光子束,在通過重金屬鉛時出現了“反常吸收”現象。

1930年,趙忠堯獲得博士學位,前往德國哈羅大學物理研究所工作。回國后先后在清華大學、云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中央大學任教。

1936年,安德森因發現正電子徑跡獲諾貝爾獎。人們認識到:趙忠堯是最早觀察到正負電子對產生與湮沒的人。

10.png

1929年,趙忠堯在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留學時與導師合影,二排右二為趙忠堯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趙忠堯先生離開北平,先后到云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和中央大學任教。

1946年,趙忠堯受中華民國政府的委派,赴比基尼群島參觀美國的原子彈試驗,之后趙忠堯又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等處進行核物理和宇宙線方面的研究。

1950年,趙忠堯沖破重重阻撓回國,致力于我國的核物理研究事業。他主持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核物理實驗室,并主持建成我國第一、二臺質子靜電加速器。

11.png

趙忠堯主持建造的我國第一臺靜電加速器

1958年,趙忠堯負責籌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并任系主任。

1973年,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趙忠堯恢復工作,擔任副所長并主管實驗物理部的工作。 

1979年,趙忠堯先生代表中國科學界前往德國出席物理學會議,并進行參觀訪問。 

1995年10月,1995年,趙忠堯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趙忠堯把獎金全部捐獻給了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作為科學基金,以獎勵有成就的青年。 


以身報國  一代宗師

1927年冬,趙忠堯進入加州理工學院研究生部,師從該校校長、諾貝爾獎獲得者密立根教授。在博士論文選題環節,趙忠堯一門心思想多學技術,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冒著惹怒密立根的風險,拿到了一個頗具挑戰性的實驗題目。

經過一年多夜以繼日的刻苦研究,趙忠堯發現了硬γ射線在通過重物質時產生的反常吸收和特殊輻射,并將這一重大發現寫成兩篇論文,于1930年5月、10月先后公開發表。這實際上是正負電子對的產生和湮滅過程的最早實驗證據。趙忠堯對世界物理學的發展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12.jpg

趙忠堯(中間)

然而,當1936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對正電子的發現授獎時,趙忠堯卻榜上無名。時任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主任的愛克斯朋在大半個世紀后回憶說,當時評審會確有討論到趙忠堯在這項重大發現中所做的工作,卻因另外兩位學者在重復該實驗時得出的錯誤結果以及一篇著名論文中對趙忠堯論文發表時間的引述錯誤,而對趙忠堯的開創性貢獻存疑。回顧往昔,愛克斯朋坦言,這是一個“很令人不安的、沒法再彌補的疏漏”“趙忠堯在世界物理學家心中是實實在在的諾貝爾獎得主!”

1931年秋,在德國前往英國訪問的途中,趙忠堯得知中國發生了九一八事變,心中焦慮,決心盡快回國,“盡一切可能探索為國效勞的道路”。

在趙忠堯學成歸國時,英國核物理大師盧瑟福因賞識他的才華特意將50毫克放射性實驗鐳贈送給他。趙忠堯歷盡千難萬險,將這50毫克鐳帶回了中國。所以才有了他不顧生死,千里跋涉保衛“咸菜壇子”的故事。這50毫克鐳,成為了西南聯大物理系的“至寶”,在戰時極其簡陋的條件下,利用這50毫克的鐳,做中子放射性元素實驗。

當時中國的核物理研究還是一片空白,趙忠堯回到清華大學物理系當教授,開設了中國第一門核物理課程,組織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核物理實驗室,在極為簡陋的條件下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培養出錢三強、何澤慧、王大珩等中國物理學界的棟梁。

13.jpg

趙忠堯授課中

先后于1955和1958年建成了中國最早的70萬伏和200萬伏高氣壓型的質子靜電加速器,為中國核物理、加速器和真空技術、離子源技術的研究打下了基礎,以靜電加速器為基礎,又主持建立了核物理實驗室,具體領導和參加了核反應研究。除教學科研外,趙忠堯還日夜苦思,嘗試了包括科學救國、平民教育、工業救國等多種救國道路。在他看來,只要是能讓國家富強的事,他都愿意盡力去做。

趙忠堯將生命中最閃亮的篇章匯入了祖國的壯麗事業。在他歸國10多年后,我國自制的原子彈試爆成功,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地位從此確立。

14.jpg

趙忠堯日常生活照

在趙忠堯先生90歲高齡時,他寫了一篇不長的自傳,題目是《我的回憶》。文中寫道:回想自己一生,經歷過許多坎坷,唯一希望的就是祖國繁榮昌盛,科學發達。我們已經盡了自己的力量。這平淡卻高尚的話語,正是趙忠堯一生愛國情懷的真實寫照。


林俊德,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奉獻給國防事業,參加了中國全部核試驗任務,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只留下一句話:“死后把我埋在馬蘭。

趙忠堯,為發展中國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研究事業、為培養中國原子能事業、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的實驗研究人才作出了重大貢獻,是中國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和宇宙線研究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

兩位科學家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獻身科學的一生,更是熱愛祖國、服務人民的一生。

他們的科學家精神和愛國情懷,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在新時代的征程上不斷前進,不斷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資料綜合整理自:

1、西部人物|“大漠將軍”林俊德:平沙莽莽黃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

2、紀念王淦昌誕辰110周年:核彈先驅 科學泰斗

3、那個抱著咸菜罐逃難的中國“乞丐”,世界欠他一個道歉

4、思賢思齊 再接再厲——紀念趙忠堯先生誕辰120周年-清華大學校史館



來源:文化宣傳辦

審核:吳曉琳


熟妇人妻中文字幕| 日韩大片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网站| 国产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深爱网 | 成av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99| 成人性生话视频| 中国xxxxx高清免费看视频| 女神校花乳环调教| mm131美女做爽爽爱视频| 天堂岛在线免费看电影| m.jizz4.com|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269tv四季直播苹果下载| 国产欧美国产精品第一区| 阿v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欧洲在线观看| 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在线免费观看mv| av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天天干天天射综合网| 中日韩欧美经典电影大全免费看| 日本公与熄乱理在线播放370|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 推油少妇久久99久久99久久| 丰满老熟妇好大bbbbb|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中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女人18毛片a级18**多水真多| 不卡av电影在线| 国色天香网在线| 91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野战| 国产青草视频在线观看| 337p啪啪人体大胆| 国产午夜av秒播在线观看 | 最近2019中文字幕高清字幕| 九九热中文字幕|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免费中文动漫版| 天天爽天天干天天操| 97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欧美福利久久|